文章來源:中國生態健康產業網 作者:駱世明
中國很多糧食的平均單位面積產量比不上高產國家,但化肥農藥平均用量卻遠遠超過這些高產國家。作物耗水量也相當高。農業化學品污染問題加劇了我國的赤潮問題、水污染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F在出現的這些農業的生態環境問題和資源壓力問題,需要用生態農業才能解決。生態農業是盡量協調農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可持續農業方式。
生態農業目標的實現
如何實現生態農業的目標呢?過去的農業有“只看到樹木(局部),卻不見森林(整體和關聯)”的問題。因此只有整體的結構和布局安排好了,才能夠協調好農業的生態、生產、生活的各種關系,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為此生態農業在實踐中區別于一般農業實踐的最重要做法是強調了四個方面:一個是生態景觀的規劃,第二是循環體系的建設,第三是農區生物關系的利用,第四是資源節約型體系的推廣。生態景觀、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組織這三個層次是農業生產必須面對的非常重要的系統格局問題,過去容易忽視。
第一,生態景觀的規劃。生態景觀規劃需要進行農區生產、生活、生態關系中基本布局、包括農區生態安全的景觀設計、農業生產優化的景觀安排和農村生活美化的景觀布局。生態景觀規劃對于生態安全的重要性可以從甘肅舟曲泥石流的教訓和云南元陽梯田大旱之年不旱的經驗看到一斑。其次要開展農業生產優化的景觀安排。比如說在貴州,有比較冷涼的環境,相對我國南方其他區域有反季節的作物生產優勢,貴州山地比較多,茶葉很好,油茶也很好。生產什么,在哪里生產要在整個農業區域中通盤考慮。第三要開展農村生活美化的景觀布局,這涉及到新農村建設的景觀問題。一定要注意自然美與人工美的關系,傳統美與現代美的關系,大環境與小設計的關系等等。
第二,循環體系的建設。自然生態系統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循環體系?,F在我們農業生產過程中很多寶貴資源都浪費掉了,循環被打破了。我們應當注意秸稈、糞便、垃圾、污水、農產品加工廢料、甚至大氣二氧化碳的農業回收利用。到現在為止垃圾分類在中國還是個不小的難題,但是在很多發達國家已經實行多年了,我們需要急起直追。
第三,農業生物多樣性關系的利用。云南農大朱有勇校長推廣的用糯稻和抗病的雜交稻間種就可以不用施農藥來防止稻瘟病。他們還在云南大力推廣玉米和馬鈴薯間種,可以減少馬鈴薯晚疫病和玉米大、小斑病。在西北,向日葵不能夠種在石榴園附近的民間傳統經驗被巧妙利用,向日葵成為防治石榴害蟲的陷阱作物等等。生物多樣性利用方面還有非常多的文章可以做。
第四,資源節約型技術體系。一是節水技術體系,包括集水技術、滴灌噴灌,地膜覆蓋,根系分區灌溉等技術。二是節肥技術體系,包括有機肥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控釋肥和緩釋肥實用等。三是節能技術體系:包括日光溫室、免耕、少耕、沼氣、太陽能熱水器、風力發電等。
生態農業是世界農業發展趨勢
生態農業已經是世界農業大的發展趨勢。美國的農業生態學家,看到工業化農業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帶來的危害以及壟斷企業帶來的不公平問題,很早就提出了生態農業和食品供應體系的改造方向。加州大學SantaCruz分校的農業生態小組在StephenGliessman教授的帶領下,踏踏實實地做了大量工作。他們二十年來在拉丁美洲和美國每年輪流開辦農業生態國際培訓班,開辦面向農民的有機農業培訓學校和技術培訓班。他們成立了各種協會、學會和聯盟,為生態農業在立法、市場組織方面開辟道路。美國的有機農業行動在2009年開始也正式獲得政府支持。2010年聯合國(微博)特別報告員OlivierDeSchutter給聯合國大會寫了一個報告,通篇就講生態農業。他提倡在全世界大力推廣生態農業。在拉美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的農民運動風起云涌,已經開展了20年左右,參加的人數越來越多。生態農業在聯合國以及歐洲、拉美、亞洲的學術界、農民組織和政府部門日益得到了更多的重視與發展。
中國農業今后的發展之路
中國農業發展的路今后怎么走?受到資源環境的制約,我們已經不可能重復發達國家高消耗的農業工業化道路,中國農業只能夠走自己的路。溫家寶總理在1999年就這樣寫道:“我贊成這樣的觀點,21世紀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歷史階段,現代化的農業應當是高效的生態農業?!边@是高屋建瓴的。當然,生態農業不能自生自滅,由于生態效益有它的公益性和公共性,所以必須有公共政策的支持。生態農業相關的公共政策涉及教育、政策法規和評價體系等方面。教育是為公眾建立一個有關生態環境的判斷標準和價值體系的重要途徑。政策法規一方面建立一個外在的強制性行為規范,讓傷害生態環境的行為得到制止。另一方面通過經濟政策的引導,讓改善的生態環境效益的努力能夠享受返還的部分利益。這樣就要求建立起生態補償機制,通過生態環境效益的懲罰和獎勵機制促進農業走向生態農業方向。這方面做好了,生態效益就能夠順利轉化為經濟效益。生態農業就可以通過生態品牌、生態旅游、生態補償等方式獲得經濟效益。政府的農業補貼政策應該考慮如何更多地從政府直接轉移支付轉變為市場支付的新機制,考慮如何從對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補償過渡到對以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及環境質量為主的補償。生態農業的評價體系在引導農業發展方向上有良好的指標性作用。目前我國的生態農業評價標準已經陳舊,需要進一步完善。
(文章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